平安健康 (01833) 2024 年财报另一面,隐藏着一个港股通的秘密

时间:2025-03-19 14:03 来源:

3 月 12 日晚间,平安健康 (01833) 公布了其 2024 年的全年财报,但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港股通的秘密。

如果从财报上来看,其 2024 年表现堪称优异 —— 公司首次实现全面盈利:2024 年全年营收 48.0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9%; 毛利约 15.23 亿元,略增长 1%; 而最为亮眼的是实现了扭亏为盈,所有者应占利润达到了 8142.8 万元,经调整净利润更是达到约 1.58 亿元。

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兼 CEO 李斗表示:“公司对于可持续发展持有信心,2025 年、2026 年还会在医疗、AI 等方面持续投入,公司也相信这些投入会带来业绩增长和经营上不断提质增效”。

开启赢利旅程的财报背后,是港股通资金预期到了平安健康的价值拐点,并提前布局落子。

智通财经 APP 的数据显示,3 月 14 日,港股通资金直接买入平安健康 126.57 万股,是第二名高盛的两倍多。在过去 20 个交易日,港股通资金总计买入平安健康 6335.56 万股,位居十大净买入经纪商的前两名。

1742345931249.jpg

数据来源:智通财经 APP

根据智通财经 APP 的统计,1 月 24 日,港股通资金在平安健康中的持股比例为 11.24%,但至 3 月 14 日则迅速上升到 17.01%,不到两个月直升近 6 个百分点。

港股通资金奔涌抢筹背后,直接推动了平安健康股价的直线上扬。相较于 1 月 24 日,平安健康的股价已上涨 27%(截止 3 月 14 日),最高涨幅高达 56.75%。

自 2024 年四季度以来,南向资金在港股每日成交额占比长期稳定在 20% 以上,较五年前的 10% 翻倍。2025 年以来这个比例更突破 50%,如 3 月 14 日港股通成交额达到 1351.14 亿港元,占港交所 (含 ETF) 总成交额 2906.75 亿港元的 46.47%,逐步掌握核心资产定价权。

内地投资者偏好科技与红利 “哑铃型” 配置,显著影响港股估值逻辑。例如平安健康、小米、晶泰科技等标的,港股通持股比例的上升,反映内资对产业升级的预期。

自 1 月份以来,基于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中国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全球对中国资产价格的重估。德银、高盛等国际机构纷纷发声,认为中国在 AI 领域的竞争力将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中国股票的 “估值折价” 有望逐步消失。

平安健康作为兼具平台模式和 AI 概念的标的,加之市场对其盈利前景的预期,使得其更受南下资金的青睐。

资本市场而言,扭亏为盈是一个积极信号,是平台性科技企业经营显著改善的重要指标。譬如亚马逊 (AMZN.US)、META(META.US) 等在实现赢利之后,都成长为业界仰望的巨擎;而滴滴、美团,在开始赢利之后,赢利规模即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

平安健康的商业模式亦是平台化运作,有较大概率会走上与上述平台企业相似的路径。

从产业上分析,平安健康主要由三大业务板块组构而成: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

医疗服务板块作为平安健康的核心业务之一,在 2024 年表现亮眼,收入达 21.69 亿元,同比增长 4.9%。这一增长得益于公司与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业务的深度协同。

健康服务板块的收入为 23.565 亿元,同比下降 7.6%。健康服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受一次性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业务集中履约,使得 2023 年收入为高基数。

尽管基数较低,但养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413.5%,成为新增长点。公司整合平安集团居家养老资源,推出 “医、住、护、乐” 标准化产品。

随着业务结构的深化调整,平安健康战略重心从 C 端转向金融 (F 端) 和企业 (B 端) 客户。

F 端业务 (综合金融客户) 总收入为 24.17 亿元,同比增长 9.6%,占营收 53%。通过与平安保险的协同,提供 “保险 + 医养” 服务,覆盖集团 2.4 亿个人金融客户,其客均合同数和资产规模为其他客户的 1.6 倍和 3.9 倍。

B 端业务 (企业客户) 总收入为 14.32 亿元,同比大增 32.7%,服务企业客户数达 2049 家,增长 35.9%。以 “体检 +”“健管 +” 模式切入企业健康管理市场,形成新的驱动引擎。

为提升盈利能力,平安健康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2024 年,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下降 8.6%,管理费用降幅达 37.2%,研发费用缩减 29.2% 至 3.8 亿元。

研发支出虽然下降,但技术投入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运营效率上,更转化为财务数据的突破,更用 AI 技术重塑医疗价值链。

举例而言,基于领先业界的 5 大医疗数据库,14.4 亿次线上问诊数据,平安健康早就打造了 “平安医博通” 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平安医家人” 医生工作台,并快速接入 DeepSeek 进行部署及丰富场景应用验证,更实现三大突破:

A. 诊断效率革命:医疗单据实时解析准确率超 90%,辅助诊断准确率超 95%,家庭医生服务效能提升 62%。

B. 精准健康管理:AI 体检解读实现 100% 覆盖,解析精准率达 98% ; 智能推荐准确率达 99%,慢病管理改善率 90%,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 12 大病种。

C. 数据资产融合:依托平安集团的技术支持,公司将持续推进对平安集团 2.4 亿个人金融客户的医疗服务覆盖和健康档案建立,通过 “平安医博通” 多模态大模型和 “平安医家人” 医生工作台,平安健康能够对海量医疗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不仅可以开发出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 “保险 + 健康” 定制产品,还可为后续的数据资产融合深度赋能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过去十年,平安健康通过互联网策略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服务平台;那么从 2024 年开始,平安健康正式告别资本驱动的增长阶段,进入技术驱动利润的精细化运营新阶段,而 AI 将成为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 AI 技术深度应用面临多重专业挑战,其中模型幻觉风险 (Hallucination Risk) 尤为关键。李斗表示:“解决‘幻觉’问题需不断校验,我们拥有 14.4 亿问诊专业数据库,这是核心资产,能让大模型训练更贴合专业医疗场景。”

展望 AI 医疗的未来发展,李斗认为有两大方向:一是目前深度重大疾病的专家问诊成本比较高,通过 AI 深度学习,能够在这个领域极大改善患者的成本和时效;二是保险和医疗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在推动医疗报销 “一键支付” 等保险公司和医院的深度合作场景中,AI 可以通过模型训练、数据分析的能力提升服务效率。

券商机构对平安健康评价颇高,纷纷给出买入评级,认为其是长线资金战略配置的优质选择。以中银国际,给其出的平安健康目标价 18.22 港元,予以 “买入” 评级,强调件业的成长与港股通流动性溢价共振;里昂证券则平安健康预测 2023-2026 年净利润 CAGR 达 22%,领跑同业,AI 医疗商业化打开估值天花板。

从估值层面来看,目前平安健康的 PB (市净率)、PS (市销率) 分别为 4.35 倍、3.24 倍。若参考历史平均水平,公司股价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平安健康在盈利模式、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估值并未充分反映这些优势,存在明显的估值洼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已经盈利的平台与一个亏损的平台在估值上存在显著差异。平台公司的盈利不仅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还预示着未来的盈利具有可持续性。展望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深化,平安健康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
图片新闻